分卷阅读230(1 / 2)
晓诗神色复杂:“有人说,安史之乱改变的不仅仅是唐朝的命运和国运,让唐朝再也站不起来,它改变的,同样也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因为在这场动乱里,叛乱的头目是少数民族、是胡人,并非汉人。所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也彻底深入人心了起来。”
“后世的许多朝代,再没有过像唐这样开放包容容纳各族的情景了……大家都开始对异族变得忌惮,对外国势力更是如此。”
听到这里,李世民已经顾不上悲伤了,他嚯地撑着桌子支起身体:“……不可!”
可持续好久的悲伤让他仍然有些头晕,支撑不足,太医又连忙上前。
李晓诗也摇头:“……但那都是后边的历史了。我们之后再谈。”
“安史之乱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看下个部分吧,给予这个满是疮痍的唐朝,最致命一击的一场起义。”
第103章 第一百零三课 秦王破阵
“通过刚刚的内容, 大家应该也都认识到了唐朝中期的一种可以被称为是地雷的隐患了——地雷就是那个,之前在电影里都看到过的那个。”
惯性地说出现代词汇,李晓诗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她的观众都是古代人, 是没有见过什么“地雷”的,于是连忙补充了一句。
想想那些曾在电影里看到的各式各样的“雷”, 刘彻点头。
地雷么?确实很形象了。
这个“节度使”的制度, 对于这个时候的唐朝来说, 应该就是一些早已埋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踩中, 然后一脚下去惊天动地的“地雷”。
安史之乱虽然是被平定了, 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安史之乱而已, 唐王朝剿灭叛军,用的也多是各地“节度使”的兵吧?
如果不好好处理这些问题,反而任由它们堆积,那这个王朝就也别混了,李家人赶紧让位吧。
李晓诗道:“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 唐朝内部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在中央权力衰微的同时, 逐渐加大的是安史旧将和内地其他节度使的权势, 于是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不过在这里要说一句的是, 在长安洛阳都收复之后,安史之乱落下帷幕后,在蜀地待着的太上皇唐玄宗被请回,但由于唐肃宗的猜忌的忌惮, 唐玄宗的晚年被儿子控制, 也相当于是一种软禁了,直到最后,都过得不怎么顺心。亲信全部被贬被调离身边, 自己也被幽禁,李隆基的晚年可以算得上是孤身一人、晚景凄凉,最终郁郁而终。”
和刚刚清醒过来就听到这句然后因为接连受到种种冲击又晕过去了的唐玄宗本人相比,观众中、特别是平民百姓的观众群体中,则是爆发了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
报应。
人在做,天在看,恶人总归是要受到报应的。
虽然不算多,但也总好过让他一直那么嚣张得意下去。
何况“报应不多”那都只是之前。
大家都相信,从今天往后,不管是哪个时期的李隆基,想必都不会活得太舒服了。
题外话插一句也就够了,李晓诗很快就回到了状态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