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4(1 / 2)
包圆了呀这不是。
再者,长城也不仅仅只是防马、拦人这么点用处,它的战略意义极其重大而深远。
如果没有长城,那边境每个地方都要驻军,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哪里养得起那么多兵?兵全拿来防北边吗?
但有了长城就不一样了,像是烽火台这种设置,完全可以在关键的部分驻军,不用处处都留。
如果什么地方有了入侵,那长城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步兵运输的天然道路,能够进行快速支援——再不济,也能把救援信号及时传递给其他地方的驻军。
这样省下来的,远远不止明面上的驻军数字,还有养这支军队需要的钱粮等重要物资。
一年如此,年年如此,那能够省下多少?
比起建长城时付出的役夫们,这一道长城,又能多活多少百姓?
所以说,长城之功,功在千秋。
这是很有必要建的。
不止古代的将军们、帝王们,现代的专家们也同样这样认为。
像长城这种防御工程,完全就是一个收获远大于付出的东西,它带来的要远高于这个国家为了它而投入的。
可李晓诗说不出这种话。
长城很伟大、很伟大,是华夏文明的具现之一。
但,她不想以此“千秋之功”为古代的统治者们“找借口”,也不想以此“利大于弊”去合理化百姓们在修建长城时所受到的苦难。
在技术远远达不到现代“高楼大厦”随便盖的古代,让老百姓们徒手去一砖一砖、在各种崇险的地方建筑长城,毫无异议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就说现代,有些地段的长城要是想参观还得带安全绳索呢,坡度都能达到接近90,那在建的时候,又会牺牲多少人?
更何况朝廷征发他们来服役,也不一定会给吃饱喝足,连最起码的吃饱喝足都不能满足,又谈什么功在千秋?
李晓诗补充了个小知识:“游牧民族不劫掠的时候,也就会来做交易,就是一些货物交易之类的。”
“在战国的时候,他们就会来做生意,那时候国家多呀,他们对哪个国家的价格什么不满意就完全可以换其他国家,就这样占据着贸易的一部分主导权。但是……”
但是?
观众们竖起耳朵,有些不知道李晓诗想说什么。
“但是在秦朝一统后,坏坏邻居们就傻眼啦……!”
那可不就是傻眼了么,中原那么多家成了一家,没了价比三家的余地,但盐这些又都是生活刚需,没有的话是真的会死人的。
——再加上,秦长城起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