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4(2 / 2)
而且后人这样评价大秦,在意的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么一两件事吗?
他们在意的是大层面上的“重徭役”“重赋税”“重刑罚”。
更何况嬴政走到如今,所依靠的从来就不是口舌。
他所在意的,也有更重要的事。
嬴政自己揉按着额边,思绪如同溪流,缓而有序地流动着。
李晓诗曾反反复复提及百姓,说、“愚民”是不对的。
但法家的思想是,百姓愚昧,才能老老实实为国家做事。
李晓诗又说,在她们那里,在大秦的后世,也都有用“律法”治国的存在。
那么把两种情形结合,依法治国、但让百姓都熟通秦律怎么样?
这样虽然会让他们熟通秦律,虽然知道了有些律法的详情后,对官府的畏惧或许会减少一些,但同样的,知道了每一条的详情,对未知的恐惧也会少一些。
会改变那些无姓的黔首们仅听陈胜吴广的话语,就认为他们会死、从而反秦的将来吗?
但这样的话又会有后续的问题了。
秦律多且杂,即便是从事律法相关的秦吏,也不见得能把秦律都背下来,这要怎么让黔首们学习呢?
是要让秦吏都背下,日日去念与他们?
可官吏本就不够,又去哪里找这么些识文断字的小吏?
那让他们都识字吗?即便不谈这与法家的思想相悖,只说让他们识字这件事,就不是简单能够做到的。
一大问题是书简。
这东西太重,也不方便,是做不到家家户户推广的,他们没有财力购买书简,官府也不可能全部免费发放,因为制作这些,就又会成为另一种“徭役”。
如果正在研究制作的“纸”能够顺利问世就好了。
再者就是师、和时间。
黔首们都学字,哪里来这么多老师?就算让识字的秦吏去一一教授下一级的官吏,再由下一级的去教授农人——他们又哪里来这么多时间去学?
他们要种地,要服役,有许许多多的活还要干,要把秦律那么多的字学完,得花多少时间?地不种了、活不干了?
还是说明日召李斯他们,把秦律再精简一些,没必要的条款都去掉,能合并的都合并,简洁明了,方便学习和阅览?
然后再把一些役——比如被李晓诗说没用的阿房宫,先放一放?腾出些时间给他们?
秦末的农民起义起于陈胜吴广,陈胜吴广这件事又源于那些役夫不通秦律——若要解决农人不知秦律而放大恐慌的问题,就要让他们识秦律;若要让他们识秦律,就要派人教授;但无论是让不识字的小吏都识字还是让农人识秦律上的字,秦律都需要精简,他们也都需要时间。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识字的人多了,那大秦是不是就可以从他们之中再度调出一些有才干的,来为、国家做事?
这么想来,简直问题一个接一个,解决一个,就又会有许许多多的新问题接踵而来,但如果都解决了,对秦完全可以说的上是利大于弊。
虽然已至深夜,嬴政却全无睡意,只在细思新政要怎样去改,才更有可行性。
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他的潜意识里,“与愚民冲突”都已经算作可以“暂时抛开不谈”的问题了。
这虽然和他本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