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1(1 / 2)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甫洛夫训练。
实验很简单,只需要同时用食物和声音吸引狗,等到狗逐渐形成一种浅层条件反射,就只需要其中一个条件就能触发。
再进一步叠加出一个复合型的结构:明确一个外在条件、一种奖励以及相应的惩罚,“收获”必然的结果。
但,如果颠倒过来训练会如何?
药物是控制成年人的最佳方法,因为他们已经被日积月累所形成的“习惯”所束缚,化学药剂作为辅助品,能麻痹他们的大脑,让他们逐渐沦为废人。
反观出生时就是赤裸的,也是空白的婴儿,根本没有包括羞耻心在内的任何道德观念,而是后天由成年人教导才获得的人类所独有的特征。既然如此,就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部分,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形的、社会所赋予的“习惯”,那么想要剔除这些已经成型的部分,就必须逆向使用条件反射训练,让他们回归到动物的状态。
条件反射无疑是远胜于化学药剂、最适合孩子们的途径。
场景被剪辑引领着发生跳转衔接,“预告片”般的“准备”环节结束后,依据孩子们胸口的“名牌”,他们被分门别类:
有家族徽章和名字的,都是非富即贵的孩子,他们会被带到其他地方,接受相对温和的“教育”,“惩罚”也是同样;
有“职业”标注的都是相关人才的孩子,他们随后也被带走。他们或许是威胁用的手段,或许是高智商的未来人才,利用价值非常高,需要将他们训练得服从命令,而不是毁掉他们;
至于那些名牌“空白”的,他们的家庭没有财力、权力和智力,他们只是“廉价商品”,唯一的优点是外表和身体。
最后这种“空白”的孩子,会根据他们的性格划分,身体强壮、攻击性也强的会成为“猎犬”,其他则是类型丰富的不同的玩物,就算不小心死了也没关系,因为没人会在乎;
前面两种,更像是人质。他们的“本能”或“本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糟糕变得更加糟糕,暴戾的变得更加暴戾。同时会让他们认定自己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让他们拥有旁人钦羡的成就的同时,也留下永远无法抹消的“把柄”。
只要他们越放纵自己卑劣的嗜好,就越是会受制于人,成为“顶层人”谋取钱与权利的“工具”。
极少数能完全支配自己感官的,或者被支配后还能恢复理智的人,会成为理智与身体完全割裂开的存在。
他们会被单独挑选出来,让他们在一起“游戏”。或者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去把其他人当做“游戏”。
莫扎特的安魂曲唤回了闻哲注意力的同时,投影的场景也变了。
莱茵蓝的帘子与同色的毡子上,留下了那个成年人和四个孩子。
剪辑巧妙的开了个玩笑,在镜头转过莱茵蓝海浪的刹那,让他们长大成为少年。
青春期让他们的身体得到发育,与食欲并称的性欲开始苏醒。
他们是被放纵的,也是最矜持的。
他们大多数的“游戏时间”都是同陌生人在一起,给他们的奖励是“一起游戏”。
闻哲无法形容自己看到的东西,单纯的是侵犯他,他,或他,互相交换,继续重复,再交换……
——LR说得是实话,但也不全是。
包括LR在内,他们都是可悲的被支配者,但他们同时也是支配者。因为身体和理智完全分割开的他们,是能享受的,但他们同时也是厌恶这种享受,因为只有那个真正的支配者——那个成年人下达停止的命令,他们才能“暂停游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