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91(1 / 2)

加入书签

独的屋,就是木板隔出来的一块数尺见方的地方罢了。

如今,她们母女已经在南市旁的坊中,购下了一座小小的房舍。

虽房舍不大,但在神都洛阳能有这么一处房舍,也是极不容易的。

除了母女俩多年的积蓄,杨小藜还向署衙申请了一部分的女官贷——

出版署和城建署都设有给本署女官、女吏的一些无息贷款。

而出版署下设的数处官方抄报处、报亭,也供给神都中或是因和离/守寡,或是欲读书而家人不许等手头窘迫的女娘可贷银钱。

不过针对民间所立的贷就不是全然无息的了,一来为防一人借去太多,二来也防着人大量借钱后反而去放高利贷生利。

因此针对神都女娘的贷款,是验过户籍身份无误后,只有前十贯是无息的,三十贯内利息也较官贷低一半,再若要再多借,利息就会逐渐走高。

而十贯,原也足够一个女娘(哪怕带着孩子),从头租赁屋子支应过头一年生活了。

何况若是单身的女娘,原也可不独自租赁坊中屋舍,既昂贵又有些不安全。

如今京城周围的县、甚至村都有女校,识字的可以去试一试应聘老师或是后勤,哪怕不识字的女娘也可以去应为厨娘、洒扫、纺织校服等事。

再不济,哪怕学校中恰恰没有任何一个岗位(这种情况是极少的,往往都是缺人的),女校中也有教职工以及学生宿舍,落单的女娘也可以凭户籍去租一间【一难舍】,不但比神都中的房舍便宜,最要紧的还是安全。

之所以叫做【一难舍】,是因在房舍入口都写着一句话:人生在世,谁能不遇到一件难事?

也是取一个“每位女娘从这里搬走,都是渡过一难”的柳暗花明吉利之意。

因此杨小藜每次跟母亲说起,都道她真是极幸运的了:八岁时南市抄报铺的刘融副管事就告知上阳宫女校事,并最终说服她第一批进去读书。

而如今京中的小女娘们再想直接考进上阳宫主校,都不是难,而是不可能了。

在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就读后,女校学生是呈指数式增长的。

上阳宫占地再大,也经不住洛阳是京城,人口众多。

以至于如今上阳宫女校内,就不再设下舍(初等班),而是将下舍开成数十座分校,散落在洛阳城数坊内,负责女娘们的启蒙教育。

成绩好考入中舍及上舍的女娘,才能再到上阳宫主校来念书。

但据杨小藜看着,以现在学生的增长速度,再过几年,只怕中舍都要挪出上阳宫去。

而这些年,神都中除了专门的女子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也有越来越多有大儒坐镇的书院、学堂放开招收女学生。

有时候,杨小藜觉得这十来年过的太充实,太快。

一天天过去的时候没察觉到什么骤变。

但有时候格外去回忆年少事,才惊觉变化之大,令她这亲历者都有些不敢相信。

甚至晚辈们听了还觉得是‘奇异故事’。

比如她现在休沐日去刘筠刘校长(殷王妃)的县学兼职代教,作为三级研究员,给学生启蒙格致之学。

当然,杨小藜不可否认的是,因刘校长给的钱多能够补贴家用多还贷款,她才休沐日愿意来回跑。

而今晨,杨小藜在教室里,跟一个和她当年一般年纪的八岁小女娘说起‘老师当时还犹豫要不要去上阳宫内读书’时,得到了学生不可置信的眼神。

那小女娘明显家境殷实,听杨小藜说完后就捧着书本嘟囔道:爹娘送她来读书,每日都恨不得拎着她耳朵告诉她好好念,花多少银钱买书和笔墨都没关系,只要这辈子考进上阳宫内读一读书,就光宗耀祖啦。

于是那孩子小大人似的叹气:“可惜我没赶上杨老师的好时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