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82(2 / 2)

加入书签

《管子·封禅》中曾有记,三皇五帝内伏羲、神农、炎帝等亦曾封禅泰山。

夏商周后的帝王中,秦始皇汉武帝亦曾封禅泰山,故而后世帝王皆重此礼。

*

麟德一年正月。

皇帝正式下诏封禅泰山。

姜沃与旁人不同,她是双重身份:既在大唐待了数十年,亦有后世人的目光——无论从哪一种身份看,先帝唐太宗数次议及封禅,却都因国事未能成行,实是有些遗憾的。

毕竟一凤皇帝之功绩,实配与秦皇汉武并称封禅。

不单姜沃如此感叹,皇帝念及父皇亦做此想,正如姜沃在尚书省内看到的这份诏书。

此诏非中书省代写,而是皇帝亲笔:先写了高祖开国之功绩,又提起先帝惶惶伟业:“太宗功宏炼石,定宇于再麾,业比断鳌,饮沧溟而一息。”。夸过自家父皇,写到自己的时候又换了“忝奉馀绪,承威积庆”的口吻,表明自己是继承先祖基业,努力守成奋进之帝王。[1]

总结完一家三代的光辉历史(和现状),最终下诏:岱宗(泰山)封禅!

于是麟德一年,姜沃刚到尚书省,就见一道道诏令发下来,令人忙的晕头转向——

帝诏册封李勣等六位宰辅为检校封禅使。

帝诏许敬宗(前礼部尚书)、现任礼部尚书许圉师,以及礼部诸礼官速定封禅典仪,于四月前呈上。

帝诏诸州都督、刺史,于今岁十一月前,集于泰岳之下。(诸边关防守紧要州府官员不在其列。)

帝诏天下诸州,才子俊彦,皆举送入京。

……

姜沃便在李勣大将军的指导下,挨个分理这一道道诏书。

尤其是那道“诸边关防守紧要州府官员”不必集于泰山最令人头疼:无他,大唐疆域辽阔,边界线实在太长了!到底谁是边防紧要,谁是不紧要?需知封禅大典,便是一朝最隆重的祭祀。

凡是朝臣定然都想参此盛会。

估计见到邸报的各地官员,都在眼巴巴等着京城的信儿,祈祷自己能够接到去泰山底下集合的通知!

故而李勣大将军亲自带着姜沃和吏部、兵部数位官员,按照大唐最新的舆图,一个个边境州府厘过去,逐个裁定留守朝臣。

足足花了两个月,才定下最终‘驻守原地以备边患’的各州府朝臣名单。

经过这两个月,姜沃对大唐边境的认识再上一层楼——自此皇帝再流放人去边境描边,她都不用事后再查地图了,甚至可以给皇帝提供好些个方案……

直忙到冬去夏至,才算是勉强完成‘封禅大典’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姜沃感叹:自己果然是个忙命,谁能想到,刚到尚书省,就能碰上百年难遇的封禅大事!

好在,故人渐归,令她心情大好。

**

她最先见到的是狄仁杰。

其实若无封禅事,狄仁杰也该回京了。

他是龙朔元年往宁州(甘肃)任上去的,去岁已然满三年,他自己又额外多请了一年。

而过去的几年,姜沃掌考功事,也一直在关注狄仁杰的情形:宁州是大唐与曾经突厥(现已归大唐)的边境,最大的矛盾就是戎汉两族混居常引发‘武装械斗冲突’。

狄仁杰到后,很好的‘安抚’了两族矛盾——大唐的文臣可不单是文臣,大半拎出来都能当武将使。

狄仁杰也是如此。

他到了宁州后,是先礼后兵。能调解的矛盾他耐心调解了,而对待剩下那些专门作乱挑事的刺头,则进行了‘物理调解’。

总之他到后一年,就实现了抚和戎夏,宁州和平。

之后的三年,他于宁州整顿吏治,重籍户口,更有安通道路、立桥梁、赈水潦、课栽苗等政举……当真是做了许多实事。

他调任回京的旨意一下,宁州百姓甚至为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