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0(1 / 2)
若不是刘邦用完就想扔的渣男举动,若不是刘盈扶不起来的软弱无能,她也不必如此劳心费力,殚精竭虑地为儿女谋划,为家族谋划……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变得如此强大,强大到跳出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藩篱,开始瞩目天下,为天下百姓谋划。
或许这就是天幕神谕选择了她,而不是刘盈或刘如意刘恒等人的原因。
其他任何一个皇子,甚至换成已经死了的刘邦项羽韩信等人,都跳不出争霸的圈子,就连刘邦最后也不顾他劝谏地大肆封侯,哪怕这样会给子孙留下无数大坑,可在当时而言,这是他所能看到的,掌控藩属国最大力度最可靠的手段。
张良虽然在经历楚汉争霸后,也亦是到分封诸侯的弊端,才有“筷论”之说,一改原来的复立韩国之愿,劝阻刘邦重新分封六国后人为诸侯,就是意识到分封制的弊端,但没想到,刘邦铲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又大封刘氏诸侯王,换汤不换药,妄图以血脉维系分封制,难怪会在二代之后就面临削藩之难和“七王之乱”。
说来说去,多少历史,都可以用这短短的两句话概括。
难怪吕雉一反从前的行事作风,对于天幕神谕中已经预言的未来“反王”都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是将他们留在长安“学习”。
因为她明白,只要分封制存在,诸侯王存在,那么地方诸侯与中央皇权之间的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强干弱枝时,诸侯王自然会奉从中央,而中央皇权也会设法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可一旦主弱臣强,形势倒转,他们便会趁虚而入,尤其是刘邦分封的还是同姓诸侯王,这些原本都是拥有皇位继承权的诸侯们,岂能错过问鼎天下的机会?
这对矛盾,是从分封制定下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存在,只能因为情势变化而短暂平衡,却会随时崩溃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就算吕雉现在杀了刘濞和刘肥父子,还有其他的诸侯王存在,起异心谋反作乱那只是早晚的事,根本无法杜绝,就算换了吕氏上台,吕姓诸侯王,也不会甘于自守一地,同样免不了纷争。
所以吕雉在正式临朝执政后,不急着称帝,先种地,让百姓能够吃饱,能够安稳生活,繁衍生息。
然后才开始办学开蒙,逐步削减诸侯王势力。
从刘濞到刘肥,她是真的一步步在推行郡县制,通过办太学教育和选拔出的人才,天然就站在她的立场上,按照她的想法去治理地方,这样才能够让朝廷政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而不似秦始皇当初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将全国改郡县制后,却没有相应的人才和官员来贯彻他的理念,仍是沿用六国贵族治理一方,不仅是政令无法通达,而且给了六国贵族死灰复燃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好坏,不仅在于制定政策的初心和目的,还在于执行的人员和力度。
就好似开国以来的休养生息之策,刘邦和吕雉一直推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田租税率也从开国是十税一降到十五税一、乃至如今的三十税一,可以说史无前例,甚至连后世也未必能做到如此。
可在另一方面,真正能归他们管辖收取赋税的,也只有关中之地,其余的地方都被刘邦分封给诸侯,诸侯王的确对朝廷按照三十税一交税,可转头他们对内收税,别说十税一,高达五成的都有。
农民种地养活不了自己,最终只能卖田卖屋,沦为佃户。
田地被豪强贵族买去之后,他们和诸侯勾结,交给朝廷最低的税率,养着自家的兵马,自耕农成为佃户后,隐于诸侯贵族户下,就朝廷能够收税的人越来越少,收不抵支,自然就开始走下坡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