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63(1 / 2)

加入书签

我就是瞎想的,试试看在幻境里是不是能出现这些东西。”

姜烟沉默了。

蒲松龄一脚踩在鬼脸上,唱歌的声音骤然散去,他带着姜烟往旁边走:“就不要计较这么多了。但是这幻境当真玄妙无比,犹如进了桃花源一般。”

富有想象力的蒲松龄在姜烟来之前单独就试过了许多幻境,各个都是栩栩如生。

走出那一片黑暗,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院子。

“我少时家境尚可,父亲做了些小生意,倒是饿不坏。”蒲松龄身形也跟着变小,坐在院子的一把摇椅上,顺手拿起旁边的书,然后脚尖一点,在椅子上摇摇晃晃的看着书。

比起那些还要怀念一下从前的人,蒲松龄这适应的状态不要太好!

正房的帘子掀开,一个中年女人走了出来:“大太阳下看书,你爹说了这对眼睛不好。”

蒲松龄放下书,抬着头看向女人:“知道了,娘!”

“娘?”姜烟看去,那个女人已经转身进了厨房在灶台前忙碌起来。

相比前面的几个人,都是清初人士。

不论是朱耷还是洪升,亦或是纳兰容若,他们的人生里都带着淡淡的悲凉。

像是初秋的寒风,带着水汽。

那股凉丝丝的感觉,仿佛要深入肌理。

可蒲松龄不同。

他就站在大太阳下。

一样的战乱,他却在蒲家庄的太阳下恣意生长。

“走。”蒲松龄微微抬着下巴,对姜烟说:“带你去玩。”

姜烟之前经历了三个人满是悲愤哀伤的人生,冷不丁遇上一个活泼的,都有些不大习惯。

跟上蒲松龄后,看到的一幕简直惊掉她的下巴。

那个清代杰出文学家,为什么蹲在旁边看小孩玩泥巴?

“叔,你昨天答应了我要讲那个故事的,现在怎么样了?”蒲松龄从口袋里摸出自己也藏了很久的糖块,在手心里丢了丢。

几个小孩的目光几乎黏在了糖块上,脑袋也跟着糖块上下的摇晃着。

“我可是你叔,我怎么会骗你呢?”面前看起来只有六七岁的小孩一本正经道。

然后伸出手来:“但是你要先给糖,给了糖我才说。”

蒲松龄好笑,装作要把糖给小孩的样子:“那我们可说好了,我给糖,你说故事。你要是不说……”

小孩倒也有骨气,还要面子,叉着腰抬起头看着面前的蒲松龄:“我是长辈,长辈说话不会言而无信的。”

姜烟在后面都听得快笑死了。

蒲松龄现在怎么看也都有十三四的样子,结果被一个六七岁的小孩以长辈的身份许诺,怎么看怎么奇怪。

只是,小孩还没有拿到糖,远远就听见有人大喊:“狗娃,你还不去读书,你今天不写完那些大字,我明儿个就让你爹来跟你说!”

挥着擀面杖的女人站在家门口。

方才还盯着糖果看的小孩顿时作鸟兽散,那个自称是长辈的,更是苦着脸朝女人的方向走去。

姜烟真的有被刷新认知。

所以,古往今来,家长们“劝学”的方式那都没有变过!

清朝是这样,几百年后也是这样。

擀面杖真是北方家中必备之良品,文能擀面,武能劝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