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6(2 / 2)

加入书签

若不欲为人掣肘,定要先发制人。

在阿兄故去后,沈嵘又在北疆守了三个月,待新的镇北大将军抵达,递交虎符,确保北疆无虞,沈嵘才启程归京。

抵京后,沈嵘一边寻她,一边处理朝中之事。

传闻,高宗驾崩前,曾给沈嵘留下一道圣旨,日后登基者,若不体恤百姓,骄奢淫逸,败坏祖宗基业,沈嵘可取而代之。

她初初听闻时,也以为沈嵘有这道救命圣旨。

然而,她在沈嵘身边几十年,沈嵘多次陷入险境,却没有拿出这道圣旨护身,想来这应当只是传言,作不得真。

至于是何人传出此话,将沈嵘置于险地,她却想不到。

不过,沈嵘那么聪明,应当能猜到。

沈嵘为她收敛尸骸,重新下葬,又请了诸多高僧老道在她坟前念经。

她却蹲在自个坟头,打了个呵欠,他们念的经还没她念的好听,可惜沈嵘听不见。

处理好她的事情,沈嵘便全心全意投入朝堂之中,圣上对他的防备与戒心越来越深。

来年秋天,圣上出京秋猎,欲借此围猎将沈嵘困杀于林中。

但沈嵘已经猜到圣上的计划,早早留下后手。

深秋之夜,圣上所住帐篷有刺客潜入,肃王沈谆挡于圣上身前,奈何歹人一剑刺出,圣上与沈谆齐齐毙命。

瑞王沈谦见势不妙,立即策马出山,欲回城调遣禁卫军,却被沈嵘射杀于马上。

那年秋天,整个秋山围场血流成河,尸山血海。

她无数次想,还好王蕴使的毒计是让她染上风寒,病死于床榻。

若是派人潜入小院,趁夜一刀杀了她,血肯定会喷得老高。

若是一刀没有砍死她,再补上两刀,那她死的也太难看了。

日后沈嵘为她收尸,看到骨头上的刀痕,指不定会更加愧疚。

一夜之间,大晋没有了一位皇上与两位皇子。

众人皆以为沈嵘会登基为帝,然而,他却扶持刚刚出生不到百日的四皇子为帝,自封为摄政王。

最初,她不明白,已经没有威胁了,且沈嵘身为高宗之孙,登基为帝乃名正言顺之事,为何放弃唾手可得的皇位。

后来,在沈嵘身边几十年,陪着他前往南方疏浚河道,陪他踏上西南蛮夷之地,和他一起看过海边日初,群星闪烁。

她终于明白了。

若是坐在那至高之位上,他便只能困守于平邺城中,在皇城之中,通过百官奏折来看这个天下。

但他不是皇上,而是摄政王,他便能亲身前往大晋各州,不被百官蒙蔽。

若有闲暇,还能游览大好河山,品各地清茶,尝各处美食,赏各色美景。

思及至此,顾婵漪嘴角带笑,眸光柔和。

“若真到了那一步,定然有旁的法子,天无绝人之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即便走入绝境,亲王定会护好老王妃,不让老王妃陷入险境。”

言辞之间,尽是对沈嵘的崇敬,仿佛在这位顾三姑娘的眼中,沈嵘无所不能,遇难成祥。

老王妃愣怔片刻,轻笑出声,“希望如此吧。”

说了半天话,周嬷嬷察言观色,从旁边拿出一个木匣子,匣子打开,是八块精致小巧的糕点。

老王妃将匣子往顾婵漪的面前推了推,“府中老厨子做的糕点,且尝尝合不合口味。”

顾婵漪看着匣子里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