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1 / 2)

加入书签

崔跃为什么会从本来该属于丁派的文臣转变成了溪派的核心骨干。

事情的起因还是要从崔跃当年的殿试说起。

崔跃虽然被称为“南山玉树”,有一些才名,但不巧的是,那年崔跃科考之时,撞上了天纵英才的柴臻。

柴臻其人,七岁出口成章,写下震惊文坛的《明志诗》,后此诗被收录到《北梁名诗》之中,可见对其评价之高,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进士,如若是柴臻当了崔跃那年的状元,那他就是史上最年轻的文状元。

柴臻自七岁出名,“神童”名头传遍北梁,什么“南山玉树”于柴臻跟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在殿试之前,柴臻高中状元的呼声最大。

即便崔跃在文坛有些名头,但他的年纪摆在那里,并不出挑,他是典型的勤奋苦学之人。

对比着天资卓越,未来无可限量的柴臻,崔跃太普通太平凡了。

就同崔跃差不多水准的人,在那一年也有好些。

所以,当得知是崔跃高中状元时,世人第一反应是,难不成崔跃超常发挥了?

可当他们拿到崔跃和柴臻的文章对比,又觉得崔跃并没有名副其实,甚至可以称之为离经叛道。

那年的殿试是以“士农工商,为何商占末位”为题。

柴臻一如既往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他以士乃国之栋梁,农工乃国之根本,商乃国之辅助切题,定性商业为何是占以最后的地位,柴臻没有同旁人一样贬低商人的地位,但也确实把它放在了一个辅佐的位置,又不像旁人那样说商人常以“奸商”面目示人,以至于丢失道德中的仁厚,而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商人对于国之运转的作用。

但仔细分析柴臻还是觉得商人是一个辅佐的位置,用金钱支撑帮助着其他三者,以及国之运转。

柴臻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辞藻华丽,一手文章写得极为漂亮,其中不乏令人拍案叫绝的金句。

他的文章流落到民间的时候,不少文人墨客大笔一挥,纷纷抄录,赞叹不已。

而崔跃的文章,如果单说文笔,十分地平平无奇,甚至干瘪乏味。

且他的论点,大家看完均是皱了眉头。

崔跃居然论“此议题观点会否过于绝对”,士的地位崔跃没有否定,也是同柴臻一样想法,但却说商的地位或是能同农齐平。

农之粮食能予人生存,商之财富亦能予人生存,金钱可以购买粮食,劳动力,甚至可以说是隐隐凌驾于农工。

后面崔跃还写了好几长页,从各方面论证“商”自古以来其地位应该评判更高一些的论点,而且还切实写了该如何提高商人地位的举措。

崔跃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的观念,文章在殿试一出后,众人大为哗然。

但便是崔跃观念颠覆,文人们一开始也想着他是不是因为这次殿试有柴臻,所以才走这种另辟蹊径的路子,寄望能博个好名次。

不过总体而论,他们既不赞同这个观念,也不觉得崔跃的文章有写的比柴臻好。

众人觉得崔跃这步棋,走错了。

可等到宋溪亭从丁太傅手里接过殿试的卷子时,宋溪亭看完旁人的,或是柴臻的,都没说话,却在看到崔跃答卷的时候,忽而开了口。

宋溪亭是朝中异类,连朝服都是独有一份,墨黑为底,肩袖上用金线绣着雀羽,他修长如玉的指尖捏着崔跃的答卷,如黑曜石般的墨眸停留片刻,淡声道。

“此卷可为魁首。”

场面一度安静异常。

当时的丁太傅看着宋溪亭手里的卷子皱了一下发白的长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