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7(1 / 2)
胤祉微怔,看着李英贵短短日子就有了些文人气,又欣慰又想笑。
想了想,他提笔写下‘子勤’二字,朝步山使了个眼色。
步山会意,笑着说:“这不是巧了么?咱们三爷出来时,迟老也交代了,说他给李大哥取了个字。”
李英贵惊喜:“当真?!”
步山:“便是这‘子勤’二字,望李大哥往后勤勉于农、勤勉于学,学有有成,造福万民!”
李英贵欢喜无比,“子勤谢迟老赐字!”
那西席先生捋着花白胡子,笑得意味深长。
西席原本是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在京城说书维生,正是去年顶着叛贼和佟家压力,说《纪恩传》的说书人之一。
陈梦雷荐他给李英贵当西席,是要跟着李英贵回乡,一边儿教他读书,一边儿还要与他一道做试验、编写农书的。
胤祉看向他。
步山便替他问:“还未请教先生大名?”
西席笑道:“鄙人蒲松龄,字留仙。”
胤祉‘腾’地一下站起来,瞪大眼睛去瞧他,是……同名同字吗?
屋内几人皆不知他为何忽然激动,蒲松龄也疑惑,“三爷听说过鄙人?”
胤祉激动写下:‘《聊斋志异》?’
蒲松龄愣住:“三爷怎知蒲某写的《聊斋志异》?”
他已于四五年前就编成书册,也请了好友作序,但因穷困潦倒,又无人赏识,一直未得出书,不过在家乡淄川,他的书倒是广为传阅。
胤祉闻言,心里嘭嘭嘭炸开一朵朵小烟花,笑着写:‘是老师提起过您,不知道我是否有幸能拜读先生大作?’
蒲松龄眼含惊喜,“三爷不嫌弃的话,蒲某这就去取来!”
没多久,蒲松龄就取了自己手抄的书册过来,呈给胤祉看。
胤祉翻阅后,发现都是极为简短的文言文,很有文采,跟他自己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增加了普通人的阅读难度,又因是小说体,暂时没有被慧眼识珠之人举荐,是以《聊斋志异》仍是明珠蒙尘的状态。
胤祉却看得津津有味,看了几篇后,他便写字问:‘先生可愿在晨曦书局刻印出书?’
蒲松龄来京城两年,不是没有向文人、书局或富商自荐过此书,但却一直未遇伯乐。没想到今日还有此意外之喜?
“自然是愿意的!”
顿了顿,他又不好意思道,“但蒲某囊中羞涩……”
胤祉拍着胸脯,“我、出钱。”
蒲松龄连忙起身作揖,“蒲某谢三爷抬举!”
胤祉没让他拜下去,写字道:‘先生大才,假以时日,定能扬名于世的。’
胤祉说的是实话,这本书本就是传世文学名著,他如今的推动,只是尝试着让它早日面世成名罢了。
蒲松龄谦虚几句,谢了又谢。
不过,当胤祉拿着这手稿找陈梦雷的时候,对方却摇了摇头说:“若无名家作序,怕是无人买账。”
名家……
陈梦雷笑说:“比方说,现如今‘涧中鱼’先生作序的效果,应当是很大的。”
胤祉:“…………”
不,不是他谦虚,他是真的没有这个水平。
不过,有学之士又有名气的大儒,皇宫里那不是多得是吗?
胤祉还是将这手稿留下了,等他找人抄录完
毕,再还给蒲松龄。
蒲松龄仍然按计划,跟着李英贵去往苏州老家,奉旨种御稻试验田。
等二人离去,胤祉才想起一个疑问。
历史上,蒲松龄好像三十几岁后就一直呆在淄川了,怎么会在京城?
问了陈梦雷,原来,是他的好友孙蕙前年升迁为户科给事中后,他的族人和奴仆横行乡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