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1 / 2)
员动辄数千甚至上万。
西华这点人,实在是不够看的,可瞿延宁还在想着缩减,真是讽刺。
晏旻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能够做到多大。
就算做不出芯片来,也至少能够为中国培养出一批芯片研发人才。
目前中国芯片与和美国芯片差距最大的地方除了技术,就是人才储备。一切技术的进步和革命,都是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堆砌起来的,最后由量变引起质变。
一定要为中国芯片的发展做点什么,这是晏旻对自己的要求。
下午快下班的时候,李庚云给晏旻捎来了一封信:“晏工,有你的信!又是美国来的航空信。”
晏旻抬头,看到了放在桌上那个红白蓝三色边的信封,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
信封上用英文和中文分别写了他的地址和名字,寄信人地址是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
晏旻看着熟悉的字迹,眼睛不受控制地眨了两下,抬起手放在信封上,手指止不住地轻颤起来。
这是蔺征西的信。
第4章 前情
1982年春,刚满18岁的晏旻只身一人离开中国,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他14岁上大学,读的是中科大少年班,学的是微电子专业,毕业后公费到MIT继续深造。
晏旻到波士顿后,由大使馆联系的当地一个华人同胞接待,对方很热情,将他送到学校安顿好才离开,说有困难可以找他。一切都很顺利。
但有个好开头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了,挑战才刚开始。
刚住下就遇到了麻烦,同宿舍的白人室友是个种族主义者兼反社会主义者,明里暗里欺负来自红色中国的晏旻,他也没法申请调换宿舍。
当时他的语言还没完全过关,身上也没钱,对当地情况又不熟悉。性格使然,也不愿去麻烦华人同胞,真是有口难言,无比苦闷。
蔺征西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他是晏旻在美国认识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人是社会性动物,喜欢抱团取暖,80年代初出国留学的中国人极其稀少,蔺征西在校园里看到黄皮肤黑眼睛的晏旻,主动跑来跟他打招呼,发现果然是同胞,他们就这样结识了。
蔺征西来自宝岛台湾,祖籍山东。虽然10岁就随父母来到美国,依旧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且会读写,他的父母很重视他的中文教育。除了正常上学之外,每天还要上中文补习班,就怕他忘了自己的根。
蔺征西16岁考上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就读电子信息专业,毕业后又顺利申请到MIT的PhD奖学金,自认为天赋出众。
直到认识14岁上大学的晏旻,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原来天才是真实存在的,心里除了叹服,就只剩下了欣赏。
蔺征西帮了晏旻很多很多,帮他找室友出头,邀他一起合租,主动借钱给他,帮他介绍工作,甚至还去学了做饭,给他做中餐,以纾解他的思乡之情。
晏旻刚到美国时,身上只揣了十美元。
倒不是家里真穷得拿不出钱,当时跟他一起出国的留学生情况都差不多,国家刚刚开放,外汇极度匮乏,根本兑换不到美元。
蔺征西的帮助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晏旻在蔺征西的帮助下,靠勤工俭学读完了博士,又在美国做了一站博后。
蔺征西之于他,就是寒夜里的那点灯火,既能为他照明,又能给他温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