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2(2 / 2)
但是说到真正的科研能力,甚至教导学生的能力,这些水博恐怕连才刚本科毕业的季知行都不如。
季知行回想起他当初看到这则新闻时的心情,高校面临的发展焦虑不是他要考虑的,他关心的是另一点。
“为什么有海外留学经历就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待遇呢?”季知行说道。
阎安瑾听明白了,这不是一句单纯的疑问句,他说道:“你是想整顿国内高校“捧高踩低”的风气?”
季知行摸了摸鼻子:“谈不上“整顿”,就是想略做一些努力。”
国内高校长期存在捧“洋博”踩“土博”的风气,所谓“洋博”就是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博士,而“土博”就是由本土大学和科研院所培养的博士。
这两个称号本身就带有妄自菲薄的意味,就好像国内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不如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国内外头部高校的平均教育质量确实客观上存在差距,季知行也可以理解用人单位的择优录。
但这个“优”字应该立足于个人能力而非留学经历,然而如今对洋博的重视已经走火入魔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步。在有些地方,国外三流大学留学回来的洋博也能轻轻松松压两院土博一头。
即使在具备同等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土博和洋博入职的待遇也完全是天差地别,安家费、职称、薪资待遇从一开始就能拉开好几个档次,更别说后续的晋升了。
就如国内公认的数学天才俞竹藜,他在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方面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为土博身份所限,入职燕大至今仅担任助理教授的职位,要晋升到正教授,最快也得十年。
而与他同期被招聘的一位洋博,入职直接就是副教授。
季知行多方比较过两人的学术成就,只能说各有千秋,甚至俞竹藜的论文水平还要略胜一筹。
这种就业歧视从教育部的人才引进制度,到各地区各高校的不同政策,都有所体现。因为不忿于这种差别待遇而干脆远渡重洋从此定居海外的人才也不在少数。
当然,虽然整体来说,以“留洋”与否论高低的不良风气还是普遍存在着。但随着国内学术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偏见与不公,有一些高校在招聘人才时已经率先取消了海外经历要求。
季知行觉得自己能得到学习系统的帮助已经比绝大多数国内学者都要幸运了,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前程,他想为推动国内的高校聘任风气改革略尽绵薄之力。
作为国内首位菲尔茨奖得主,他是完全有可能叫国内高校为他的土博经历破例的。破开了不看留洋经历只看实力的口子,那么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破例,直至成为新常态。
在寻思如何合理化自己从系统空间学到的知识时,他也考虑过,拿国外名校当幌子更方便更容易掩人耳目。但正是考虑到这点,他最终才决定留在国内。
听完季知行的讲述,阎安瑾深深为之叹息,他自己也有意于推动高校科研利益分配模式的改革,自然理解季知行的动机与选择。
“如果你考虑好了,那我就不再废话了。”阎安瑾说道,“不过有一点,决定留在国内,也得谨慎选择高校。”
不谦虚地说,他的学术能力并不逊于如今在燕大的高霄与中
↑返回顶部↑